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选举换届大会于年12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换届大会
会议由中国女医师协会毛汛副会长主持,特邀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致辞,由第一届委员会克晓燕副主委做委员会工作总结后进行庄严规范的换届选举,医院沈琳教授当选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进行发言,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乔杰院士致辞。
学术研讨会
在换届选举大会举行之后,与会嘉宾对骨转移癌、弥漫大B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对PARP抑制剂等药物研发等专业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及讨论,并就女医师职业规划及心理疏导等方面内容展开专题演讲。
首先由来自医院的李惠平教授就“骨转移癌治疗进展”这一主题发表了学术报告。李惠平教授重点介绍双磷酸盐类药物和地诺(舒)单抗两大类药物,就相关药物作用机制和RANKL信号通路重点阐述,并从乳腺癌等肿瘤指南及临床研究中进一步详细阐述骨转移癌的治疗进展。
随后来自中医院的李宁教授进行了“PARP抑制剂研发历程”专题演讲。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李教授详细介绍了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引出协同致死作为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策略。李教授系统回顾总结了不同PARP抑制剂研发及应用过程中的曲折道路及成功案例,剖析各类药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期待我国国产PARP抑制剂为我国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医院的田磊教授详细介绍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田教授介绍了DLBCL的流行病学改变,基因分型、免疫组化分型的发展,不同的分子分型和基因标志物也可提供预后评估,指出DLBCL已进入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时代。随着DLBCL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包括BTK、mTOR、PI3K、SYK等小分子抑制剂以及CD19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的应用使得DLBCL带来R-CHOP基础上传统化疗方案的优化,甚至可能进入无需化疗(chemo-free)的时代,介绍了三个成功的chemo-free病例实例。
医院的曹彦硕教授进行了题为“肿瘤科女医生的‘长’与‘短’”的专题报道,从职业和性别特征角度描述女医师和肿瘤专业的契合性、女医师的付出和回报、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由于性别更为敏感,肿瘤科女医师可能对患者的悲伤喜怒更容易感同身受,但从肿瘤学专业角度而言,医师和患者间可能还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患者离世带来一次次过度的悲伤。由于对家庭付出更多,女性医师可能要对工作付出更多、完成更好才能带来同等的社会认同与职业发展。正是有女医师协会等专业组织的存在和呼吁,敦促女医师们不断进步,让长处更长,短板填平。
最后,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医院的张小田教授从电影《罗拉快跑》引出职业压力的调节。红发女孩罗拉怀着强烈的要拯救男友曼尼的意愿,扭转两次悲剧的结局,在不断的奔跑中最后收获了幸福。她火红的头发是灰暗的电影中近乎唯一的亮色,她在电影中绝大多数时间努力的奔跑,最后用强烈的意愿让生命一次次重来,整部电影着重突出女性角色的活动。这引发我们关于命运的不确定性、命运的可掌控性及女性地位甚至是女权主义的思考。在职业发展和生命长河中,也许我们在某一个节点也是罗拉,需要暂停一下明确自己为何奔跑、如何取舍,并尽最大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依荷芭丽迟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的金岚教授、医院的斯璐教授、首都医院的初玉萍教授、医院的王屹教授、医院的刘辉教授从个人职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及分享。
总结
最后,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琳教授对会议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沈教授指出,专委会的存在就是全国肿瘤科女医师的依托、平台及舞台,一定会从专业、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支持全国女医师同道健康快乐地进步、发展。
排版编辑:lizhi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