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患者朋友:
您好!
华中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科正在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主要病种包括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复发/难治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如果您有兴趣了解相关临床研究的详情,可咨询我们的负责医生。若您的病情经过医生的综合判断符合临床研究的入选条件且您自愿参加,您将有机会参加临床研究。研究期间将有专科医生为您定期诊疗,对您的身体和病情定期检测评估。本院所有临床研究项目的研究药物均免费,其中部分临床研究项目检查免费。目前招募中的临床试验如下: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一项比较Polatuzumab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和CHP(R-CHP)与CHOP(R-CHOP)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评估在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I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负责医生:肖音医生
2)多中心、随机、受试者设盲、平行对照比较TQB联合CHOP方案(T-CHOP)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联合CHOP(R-CHOP)在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初治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的II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3)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初治、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试验
负责医生:朱芳医生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一项评价PolatuzumabVedotin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相比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国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I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负责医生:肖音医生
2)杰诺单抗治疗中国人群中复发和难治性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期临床试验
负责医生:刘辛秀医生
3)ATG-治疗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淋巴瘤(DLBCL)的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4)一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与来那度胺联合用药,联用或不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I期、开放性、多重剂量、剂量爬坡和剂量扩展研究
负责医生:肖音医生
5)BEBT-治疗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刘涛医生
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
1)TQB注射液(PD_L1)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I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复发/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
1)一项评价CS单药(PD-L1)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单臂、多中心、II期研究
负责医生:刘辛秀医生
2)一项评价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苯胺治疗复发难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单臂、多中心Ib/I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刘辛秀医生
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
1)一项I/II期国际多中心研究以评估AZD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抗肿瘤疗效
负责医生:肖音医生
2)SHCM胶囊在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复发/难治性惰性淋巴瘤(包括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1)SHCM胶囊在复发难治性惰性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单、多次剂量递增的安全性和耐受性Ⅰ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2)SHCM胶囊在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3)TQB治疗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负责医生:李秋慧医生
4)评价HMPL-治疗复发或难治的成熟B细胞肿瘤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多中心、开放、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研究
负责医生:刘辛秀医生
周一—周五工作时间
-
—END—
监制:张涛杨坤禹
信息来源:淋巴瘤科
审稿:刘红利刘敏
编辑制作:凌波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一扫
在国内,肺癌是恶性程度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癌症,一旦被确诊为晚期,就意味着更大的死亡概率。不过,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时代的来临,多种治疗方法并存,晚期患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年,28岁的晚期肺癌刘苗(化名)伴随脑转移,当时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最多两个月”,不过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发现她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突变特征,这意味着适合靶向药物的治疗。随后通过治疗,她的转移病灶消失,如今六年时间过去了,她的病情还被控制得很稳定,成为了“慢性病”。
无独有偶,50多岁的李光军也是肺癌晚期患者,化疗起的作用有限,而通过检测发现,他也具备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突变的情况,所以采取了类似的治疗方法,如今也是5年时间过去,他一直处在疾病缓解状态。
ALK抑制剂,肺癌患者的希望靶向治疗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给化疗的药物装上了“精确制导系统”。过去常规的化疗药物是一并杀灭,健康细胞也遭受伤害,患者要承受极大的副作用。而靶向药物是通过精准的靶点,定向清除癌细胞,实现精准打击。
正因为需要精确性,所以靶点的寻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医学界通过不断努力,发现了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突变,一种特有的癌细胞特征。年,日本的Mona教授发现ALK融合突变,随后华裔女科学家崔景荣(JaneCui)开发了第一代针对ALK靶点的药物——克唑替尼,这就此开启了癌细胞的精准打击。
ALK融合突变的患者,约占肺腺癌患者的5%,尤其是在年轻、不抽烟的患者身上,存在这种突变的可能性很大。
在医学界看来,此突变的针对性很强,目前至少有5种药物已经上市,克唑替尼就是最先起步的那个。
克唑替尼的主要适应是肺腺癌患者,主要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突变,偶尔极少部分的肠癌患者也会出现类似的突变情况。这需要癌症患者通过基因测序,才能明确知道是否对症。而使用该疗法的患者,有的可以存活八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不同ALK抑制剂治疗方案的OS获益情况Via:找药宝典
靶向药也非“神药”虽然靶向药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更加精准,但它也并非无懈可击,否则癌症治疗的现状不会依然受阻。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靶向治疗需要患者自身的情况适应这种药物,自身存在相适应的靶点。克唑替尼只能针对ALK基因融合的患者,若是其他的肺癌患者用药,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正因为如此,针对癌症靶点的药物才一代又一代被研发了出来,每一种都适应相应的癌症种类和特定靶向。
癌症患者选择靶向治疗时,必须要先做基因测序而不是盲目的使用。只有做了基因测序,找到自身是否适合用药的证据,才能够知道适合使用哪种药。如果是盲目选择,根本不知道哪种药物到底合适,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情况往往也承受不起。
此外,即便是找到了合适的靶向药,也并非一劳永逸。
靶向药是针对性强更加精准的化疗药物,虽然相对于常规化疗副作用小,但依然会存在,更重要的一点是,靶向药有耐药性。
靶向治疗,多久会产生耐药性?何为耐药性?多久会产生耐药性?这是癌症患者从用药开始,就会担心的问题。
癌细胞很“聪明”,它不会每次都主动掉入人类设下的“圈套”。人类能够通过精确制导的方式杀死它,癌细胞也会改变自身的生存策略。随着靶向药的持续使用,癌细胞本身适应了这种打击,产生突变,继而耐药。一旦出现耐药,就意味着事实上的药物失败,这时癌细胞会卷土重来,患者必须寻求其他治疗方法。
不同患者的耐药性时间不同,有的长达10年不耐药,有的半年就耐药。但总的来说,没有出现耐药或者出现时间较晚,这在靶向治疗领域相对不多见,大多数患者会用药在2~3年后出现耐药现象,有些患者甚至更早。
针对耐药情况,目前临床上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联合化疗,不管什么突变痛通“杀死”;二是联合多种靶向药,不过经济负担较重,还要承受加倍的副作用。
现在,全球科学家都在寻找抗癌新办法,但癌细胞也会“升级”,这是一个进攻和防守的过程。在癌症治疗领域,人类需要面对的难题依然很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会议伊始,由上海医院侯健教授开场致辞,并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医院苏丽萍教授、中国医院杨威教授、医院双跃荣教授、医院白晓川教授、陆军医院陈洁平教授、安徽医院顾康生教授、医院冀林华教授、医院庄俊玲教授担任各专题的主持。
Selinexor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PaulG.Richardson教授以“ClinicalProgressofSelinexorinRRMM”为题进行讲解。selinexor是全球首个口服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XPO1),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和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
BOSTON研究证明,与硼替佐米和低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Vd)相比,selinexor+硼替佐米和低剂量地塞米松的联合治疗方案(SVd)治疗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的MM患者,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并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因此,SVd可以作为先前接受过1-3线治疗MM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PaulG.Richardson教授还对selinexor在MM中的其他经典临床研究做了梳理,从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selinexor对RRMM有不错的疗效,selinexor联合方案总体耐受性、安全性良好。PaulG.Richardson教授相信selinexor的前景可期,对RRMM患者而言,是不错的新选择。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陈文明教授以“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为题分享了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和法国多发性骨髓瘤高峰论坛中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相关内容。介绍了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Isatuximab和CS-1单抗Elotuzumab。陈文明教授指出,不太建议把CD38单抗和细胞毒药物联合化疗,会抑制T细胞活性无法充分发挥CD38单抗的作用。建议将CD38单抗和免疫调节剂(IMiDs)、蛋白酶体抑制剂(PIs)等药物联用。
同时,陈教授还介绍了CD38单抗应用的一些临床试验。以CD38单抗为基础的多药联合的研究,回答了新药时代是否还需要移植的问题。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移植患者的长期缓解优于非移植患者;在非移植患者中,无论使用微小残留病灶(MRD)还是PET/CT进行疗效评价,四药联合的疗效始终优于三药联合。
MM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在“MM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专题中,浙江大医院蔡真教授分别介绍了冒烟型骨髓瘤(SMM)、NDMM和RRMM治疗进展。
蔡真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多项MM最新治疗进展: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Vd)方案是NDMM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不论是否移植均可显著加深患者缓解程度,并改善生存预后,且不良反应可控;双次自体干细胞移植能改善高危患者的不良预后;泊马度胺对含来那度胺方案一线治疗后首次复发患者获益显著;IMiDs、PIs治疗进展后加用达雷妥尤单抗可获得深层缓解,且安全性良好;多项1/2期临床研究显示,多线治疗后复发患者给予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挽救治疗,有显著临床获益。
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诊治进展
医院路瑾教授在题为“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诊治进展”的报告中,介绍了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诊断、疗效评估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诊断方面:路教授指出对于刚果红阳性但Kappa、Lamda免疫组化双阴的患者可能是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transthyretinamyloidosis,ATTR)。疗效评价方面:路教授介绍了新的脏器缓解的分级标准。治疗方面:路教授表示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在AL患者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MM近5年进展
医院李娟教授以“MM近5年进展”为题结合最新的MM的临床研究,介绍了高危SMM正在开展的以预防进展或根治为目的的临床研究进展,和RRMM近几年的新药和新方法,还强调了对高危MM的治疗仍是未克服的“珠峰”难题。
基于BCMA的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
在“基于BCMA的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专题中,医院傅卫军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给骨髓瘤带来的疗效震撼不亚于淋巴瘤,免疫治疗必然会在骨髓瘤的治疗当中掀起巨浪。傅教授介绍了BCMA靶点的特点、作用和BCMA靶点药物的研发现状。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蛋白/抗体(BsABs)到抗体偶联药物(ADC)再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强调了BsABs、ADC是“现货”,无需清淋,可以反复使用,但ADC单药有效率不高,对静止期MM无效果,BsABs需要多次使用;CAR-T是“活药”,缓解率高,但需要制备,需要清淋等。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种药物对前体细胞/干细胞无作用,可能存在脱靶效应。
MM诊疗技术的合理应用
中国医院邱录贵教授在“MM诊疗技术的合理应用”专题中介绍了精确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在精确诊断方面:邱录贵教授强调了MIGM综合血液病理诊断模式的重要性和遗传学异常在预后价值中的重要性。在疗效评估方面:邱录贵教授强调了血尿M蛋白监测(定量及定性)对MM疗效评价和MRD监测有重要意义,但技术的标准化和高度敏感性是其前提。
TEMPI综合征的临床与思考
TEMPI综合征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M,后来发现是一个具有独立发病机制的疾病。上海交通大医院阎骅教授在“TEMPI综合征的临床与思考”专题中结合病例介绍了TEMP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的浆细胞疾病,具有特征性的副肿瘤综合征表现,还介绍了TEMPI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和转归等内容。
在各专题的专家点评环节,哈尔滨医院刘爱春教授、华中医院张利玲教授、医院朱宏丽教授、医院李炳宗教授、医院李彩霞教授、中国科医院(医院)朱远教授、医院廖斌教授、高博医院王椿教授、医院李玉富教授、医院李增军教授、医院杨同华教授、医院冯建明教授、医院刘昌勋教授、医院施红教授、医院夏忠军教授等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以不同的视角,围绕MM诊疗提出了精彩观点。
本场会议的最后,重庆医院刘林教授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并指出,MM是国内外众多血液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