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ASHCART细胞在淋巴
TUhjnbcbe - 2021/1/31 10:42:00
专科治疗白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在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嵌合体抗原受体T(CART)细胞免疫疗法相关研究公布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在淋巴瘤治疗领域,无论是拓展适应证、提高疗效或便捷性,CART都取得佳绩。

NEJM医学前沿医院朱军教授、宋玉琴教授和应志涛副主任医师,介绍了朱军团队在大会报告的一项CD19CART细胞在中国成人复发难治性(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作者亦对本次年会报道的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领域进展进行了概述和解读。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的热点研究解读及一项中国研究介绍应志涛,宋玉琴,朱军*医院*通讯作者ASH年会CAR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CAR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治疗中取得巨大成功,全球范围内已经有3个产品获得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但该领域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年ASH会议上,CART细胞仍然是研究热点,研究者报告了多项相关内容,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拓展LBCL外其他淋巴瘤亚型适应证目前,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的主要适应证仍为大B细胞淋巴瘤(LBCL),尽管其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适应证也已经获批,但相关数据仍较少。ZUMA-2研究的1年随访数据显示,60例复发难治MCL患者接受KTE-X19治疗,中位随访17.5个月(12.3~37.6个月),仍有48%的患者持续有效。预计15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分别为58.6%、59.2%和76.0%[1]。在TRANSCENDNHL研究中,32例复发难治MCL患者接受lisocabtagenemaraleucel治疗,ORR为84%,完全缓解率(CRR)为59%。其中12例母细胞亚型患者的ORR为75%,CRR为58%,只有1例患者发生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3例患者发生3级神经毒性[2]。这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ART细胞在MCL中的应用前景。除此以外,CART细胞在惰性淋巴瘤(iNHL)中也展现出优异疗效。在ZUMA-5研究中,例复发难治iNHL患者(例滤泡性淋巴瘤[FL]和22例边缘区淋巴瘤[MZL])接受axi-cel治疗。ORR为92%,CRR为76%。FL的ORR和CRR分别为94%和80%,MZL的ORR和CRR分别为85%和60%。中位随访17.5个月,仍有62%的患者维持缓解。预计12个月DOR,PFS和OS分别为72%,74%和93%。≥3级CRS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7%和19%[3]。基于此,惰性淋巴瘤有望成为下一个获批的CART细胞适应证。由于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LBC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已获得认可,目前正在探讨将CART细胞应用于LBCL的一线治疗。ZUMA-12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单臂研究,采用axi-cel治疗高危LBCL患者(“双打击”或“三打击”亚型,或者IPI≥3分,并且两周期治疗后PET检查阳性的患者)。15例患者接受治疗,随访时间均超过3个月;12例可评价疗效,ORR为92%,CRR为75%,75%的患者仍维持缓解。≥3级CRS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7%[4]。该研究为高危LBCL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CART细胞在LBCL中治疗关口前移增加了数据。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短。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抗原丢失可能是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MB-CART.1是一种靶向CD20和CD19的双靶点CART细胞,在一项1期研究中评价了其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初步疗效。12例患者接受治疗,无DLT发生,无严重CRS和神经毒性发生。ORR为75%,CRR为41.7%。接受高剂量组(2.5×/kg)治疗的6例患者ORR为%[5]。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探讨了序贯输注CD19CART和CD22CART细胞治疗伴TP53突变的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30例患者接受治疗,BOR为76.7%,3个月ORR为60.0%。中位随访7.95个月,12个月PFS和OS分别为43.33%和45.33%[6]。另外一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研究中,探讨了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输注CD19CART和CD22CART在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中的安全性和疗效,42例患者接受治疗,ORR为90.5%。中位随访13.8个月,12个月PFS率为85.7%,仅有5%的患者发生3级CRS和神经毒性[7]。这些研究都提示,靶向多个靶点的治疗没有明确增加毒副反应,但有望提高疗效。除了靶向不同靶点以外,CART细胞联合其他药物也是一种可能克服耐药的方式。本届ASH会议上更新了Alexander研究的数据,30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接受双靶点(CD19/22)CART(AUTO3)并联合应用帕博利珠单抗。ORR和CRR分别为69%和52%。中位随访3个月(1~24个月),15例完全缓解(CR)患者中14例未复发[8]。该研究提示双靶点CART联合PD-1单抗可能会提高疗效,但需要更长时间随访。已有研究证实tisagenlecleucel与BTK抑制剂联合在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中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在一项1b期研究中采用tisagenlecleucel治疗复发难治DLBCL,单个核细胞采集前给予伊布替尼,可以改善CART细胞的制备[9]。另外一项研究中,将公布tisagenlecleucel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MCL的数据[10]。来那度胺能够激活CD8+T细胞,并且能够抑制调节性T细胞,从而调节肿瘤微环境。在一项研究中,59例LBCL患者接受CART细胞后治疗失败,11例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后15天内给予来那度胺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治疗,ORR为63.6%,CRR为36.4%,并能观察到患者体内更明显的细胞扩增。该研究认为CART回输后早期应用来那度胺可能会提高疗效[11]。更加方便快捷应用CART细胞由于自体CART细胞存在培养周期长,制备过程复杂,以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届ASH会议上有两项研究尝试采用异体来源细胞解决这些问题。FT是iPSC来源的CD19CART细胞,在动物体内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届ASH会议将公布其多中心1期临床研究结果[12]。FT是iPSC来源的CD19CAR-NK细胞,一项多中心,1期临床研究正在探讨其在复发难治DLBCL和CL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13]。

总之,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CART细胞疗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相关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新型药物,如双特异性抗体,ADC类药物,以及其他免疫药物,在淋巴瘤中也取得巨大进步。但CART细胞与这些药物并非竞争关系,未来可以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从而真正改善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中国研究介绍——CD19CART细胞在中国成人复发难治性(RR)DLBCL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内容RELIANC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关键性研究,评估抗CD19CART细胞产品relmacabtageneautoleucel(relma-cel)(JWCAR,CAR由鼠源CD19特异性mAb[FMC63)、CD3ζ激活结构域和4-1BB共刺激结构域组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年5月至年12月,59例患者入组并接受relma-cel治疗,包括多种LBCL亚型(DLBCLNOS69.5%、TFL15.3%、DHL/THL5.1%、PMBCL6.8%)。中位年龄56.0岁(18~75岁),81.4%的患者为难治性疾病,45.8%的患者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42.4%的患者需要接受桥接治疗,39%的患者国际预后评分(IPI评分)≥3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中位CART细胞给药剂量分别为99.7×(80.1×~.3×)和.0×(.0×~.4×)。58例可评估疗效的受试者的3个月ORR为58.6%(95%CI,44.9~71.4)。截止年6月17日,BOR为75.9%(95%CI,62.8~86.1),CRR为51.7%(95%CI,38.2~65.1)。中位随访8.9个月,中位OS未达到,6个月DOR、PFS和OS分别为58.5%、52.8%和91.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未观察到疗效提升。并且两个剂量组之间的PK参数无明显差异。在59例接受治疗的受试者中,≥3级CRS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均为5.1%。除1例受试者在CART细胞回输后第8天死亡(因脓毒血症导致死亡)时4级CRS未缓解以外,所有受试者的CRS和神经毒性症状均得到缓解。研究者说尽管在中国已经开展了上百项CART细胞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CART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relma-cel是在中国生产,已具备高度自动化和商业化的培养工艺,可以选择、激活、转导和扩增CD4和CD8细胞至较大剂量范围,并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RELIANCE研究是第一个获得中国抗原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申请(IND),且其结果用于支持relma-cel申报复发难治大B细胞淋巴瘤(LBCL)的适应证(NCT)。该研究首次证明在中国生产的CART产品质量达到上市许可水平,且临床试验数据来自中国的复发难治LBCL患者。这些结果均显示,与在美国和欧盟获批的其他CD19特异性CART药物相比,relma-cel的临床有效性和PK参数均与之相似,且在RRLBCL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能会更好。

作者介绍

朱军,医院*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宋玉琴,淋巴肿瘤内科副主任,院长助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秘书长及常委,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血液免疫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淋巴瘤PET/CT工作委员会委员。应志涛,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与治疗。(责任编辑贾春实)

参考文献

1.WangM,MunozJ,GoyAH,etal.One-yearfollow-upofZUMA-2,themulticenter,registrationalstudyofKTE-X19inpatientswithrelapsed/refractorymantlecelllymphoma.

1
查看完整版本: ASHCART细胞在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