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的治疗优势,就在于它治疗相较于其他传统治疗更加精准且疗效快,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数癌症患者更愿意选择靶向药进行治疗。
虽然靶向药大大提高了癌症治疗的有效性并减轻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但是多数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的半年后出现耐药,只能继续更换新一代靶向药,直到无药可用,尤其有些患者直接使用最新一代靶向药,可以说这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情。
由此可见靶向药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神药,所以切记千万不能盲目使用靶向药。
那么靶向治疗究竟是什么,要如何使用才规范?我们继续往下说
靶向治疗是什么?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特定基因的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等,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等封闭或抑制相关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
简单的来说,靶向治疗是化疗的升级版,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如果还看不明白,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说传统的化疗是炮弹,对于敌我混战时虽然可以消灭敌人,但也造成自身的伤亡,那么靶向性治疗就是阻击手或者是导弹,专门瞄准肿瘤细胞开枪。
其主要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肿瘤细胞特征性的基因或者蛋白分子设计药物,该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诱导其死亡,而不损伤正常细胞。
靶向药物的分类
目前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小分子和抗体两大类。那么小分子和抗体之间又有何区别呢?简单来说,小分子药物通常是肿瘤特征性信号传导的抑制剂,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被美国FDA批准临床应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25种,比如大家熟悉的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肠胃间质瘤的格列卫、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施达赛、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特罗凯等。
而抗体类药物则是通过特征性识别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或者是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特异性分子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消灭肿瘤细胞的功能。
目前已被美国FDA批准临床应用的抗体类靶向药物有9种,如,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CD20分子、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针对T细胞表面的CTLA-4分子、PD-1分子的抗体用于肺癌和黑色素瘤的治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用于治疗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和脑癌的贝伐珠单抗等。
哪些患者适合靶向治疗?那么哪些患者适合靶向治疗呢?
1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一般这一类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所以这一类患者可以考虑用靶向药。
2少部分肺癌患者:目前肺癌的靶向药只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和少部分鳞癌患者。
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基因检测相当于分子水平的诊断,最好使用肿瘤组织送检(获取途径可以是手术切除、活检穿刺、胸水中找癌细胞),如果从患者身上无法获取肿瘤组织标本,那么可以抽血行ctDNA检测。
4已完成手术检测结果阳性患者:主要是做完手术,分期为IIA至IIIA的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这部分患者可以用靶向治疗来代替传统化疗。但此时肿瘤已经被切除,吃药过程中无法依靠肿瘤本身评价靶向药效果。这种患者目前推荐至少要服药两年或以上。
如果没有条件做基因检测,可以酌情选择"盲吃"。
如何解决靶向药的耐药性呢?不论是传统的化学药物还是靶向药物,如果对症,短期内是可以获得相当好的疗效的,但是临床发现,肿瘤对靶向药的适应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观察发现很多患者在用药半年后易产生耐药的现象。
近期疗效是很好的,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目前临床治疗发现,肿瘤对靶向药物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用药半年后就易出现耐药现象。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癌症患者特别头疼的一件事情,如何延缓靶向药的耐药性呢?
根据我们临床研究发现,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迅速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力,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靶向药的耐药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也曾在肺癌患者配合使用NKT细胞治疗的一些案例中观察到,靶向药与细胞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或序贯使用能有效的延长靶向药的耐药时间的现象后又在乳腺癌、卵巢癌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