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肤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精彩回顾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
TUhjnbcbe - 2020/10/26 18:37:00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来源:肿瘤资讯

年8月29日-8月3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共同主办。医院、《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BiologyMedicine》杂志社承办的,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顺利举办。本医院孟斌教授牵头,众多国内外权威大咖参与,内容丰富全面,为国内病理界同仁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下本次会议的亮点有哪些吧!

年8月29日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1)

开幕致辞

本次大会特别邀医院朱雄增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周小鸽教授担任病理专场(1)的大会主席;医院孟斌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伊始,孟斌教授、朱雄增教授以及周小鸽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对线上参会的各地同仁表示感谢,同时指出线上会议的形式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主题演讲

朱雄增教授:“儿童淋巴瘤病理学”

本次会议的第一场报告由首都医院周小鸽教授主持,医院朱雄增教授带来“儿童淋巴瘤病理学”的主题讲授。朱雄增教授首先概述了淋巴瘤病理诊断方法、淋巴瘤诊断中常用抗体及好发于儿童的常见淋巴瘤,包括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朱雄增教授并且针对上述儿童常见淋巴瘤类型分别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讲解。同时,朱雄增教授通过丰富的病理图片,形象直观地为我们阐释了儿童常见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特点。朱雄增教授指出:儿童常见淋巴瘤的治疗预后与成人淋巴瘤完全不同,大家在工作中需要注意鉴别。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的嘉宾医院刘勇教授和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张培红教授。刘勇教授和张培红教授均表示通过朱雄增教授细致的的讲解,对儿童淋巴瘤,尤其是罕见淋巴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受益匪浅。

陈刚教授“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诊断进展”

本次会议的第二场医院刘艳辉教授主持,医院陈刚教授带来“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诊断进展”的主题讲授。陈刚教授指出,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具有高度侵袭性,近十年来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陈刚教授主要针对以下四种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在分子病理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了介绍。陈刚教授指出: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逐渐明确,诊断标准更加细化,分子诊断和分型将越来越重要,根据基因变异设计治疗方案和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医院病理科漆楚波教授指出,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考虑CD10、PD-1、CLCX13、BCL6标记,ICOS在诊断TFH表型的PTCL是非常有意义的,华中医院病理科潘华雄教授表示,深刻的感觉到临床、形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四个要素在淋巴瘤诊断过程中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做出综合判断。

病例分享

接下来进入了病理医生最喜欢的疑难病例讨论环节,分为两个时段,分别由广州医院的梅开勇教授和医院的郭凌川教授主持,共有六个精彩病例分享,并分别由六位著名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病例1

张燕林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病理科、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淋巴瘤诊断中心张燕林教授分享了1例45岁中年男性病例,通过其皮肤活检的形态、免疫表型分布和异常的血常规结果、骨髓流式细胞术结果,并提出了诊断中的体会。

朱雄增教授点评:该病例1.是肿瘤;2.在皮肤为Langerhans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细胞肉瘤;在骨髓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对分化起源的解释:由于在不同组织里分化的方向不一致,可以出现的表型也不相同。文献中也出现过先后时间不一致的病例,有多重混合的表型,可能为髓系+B淋巴细胞或髓系+T淋巴细胞。

病例2:复发还是新发?

李敏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医院李敏教授通过一例中年男性间隔5年,两次入院病理穿刺检查结果,从形态、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基因重排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治疗信息,第一次诊断为DLBCL,第二次诊断为FL1-2级,分享了两次病理诊断思路。李敏教授对两次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做出思考和大家进行了分享。

李向红教授点评:李向红教授对该病例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是否坚持尽可能取完整的淋巴结活检?流式细胞术结果我们应该多大程度上信任?等问题供大家一起思考。

病例3

张翠娟教授,医院病理科张翠娟教授分享了一例57岁女性患者的病例,其临床症状表现伴盗汗、无疼痛、无发热、右乳约“红枣”大小包块。张翠娟教授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FISH基因检测结果考虑为特殊亚型套细胞瘤或者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分享在原单位、本院以及多次会诊的病理结果中,对于CyclinD1表达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最终诊断的结果不一致,张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疑问。

王晋芬教授点评:关于CyclinD1医院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是同样的克隆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如果是不同克隆得到的结果,则可能产生这种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结合其他的分子遗传学的结果综合分析。

周小鸽教授点评:本例病例CD23、CD21都为阴性,没有显示FDC网,很难用套细胞淋巴瘤来解释这种现象,所以考虑可能不是套细胞淋巴瘤。

病例4:分子检测在淋巴瘤的疑难病例诊断中的运用

*雨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雨华教授分享了一例72岁男性病例,通过整合临床、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等运用综合型技术,层层剖析,排除急性EBV感染(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和浆细胞肿瘤(浆母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后*雨华教授结合病例谈了自己的体会。

周小鸽教授点评:该病例通过综合的分析、不同的观察视角,符合WHO诊断淋巴瘤思路。给我们的提示是:在形态、免疫表型、临床的基础上,在特定情况下,合理而非笼统运用基因检测,才能逐步做出精确诊断。周小鸽教授指出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思路。

病例5

薛学敏教授,中医院薛学敏教授分享了一例53岁女性胃镜活检病例,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CD10(3+)、BCL-6(60%+)、MUM-1(20%+)、BCL-2(%+)、CD19(3+)、CD20(3+)、C-MYC(70%+)、P53(30%+)、EBER(-)提示为GCB亚型DLBCL。最后通过活检FISH检测,约35%C-MYC染色体易位,同时补充血浆NGS检测结果:BCL2-IGHJ6融合(~1.54%),最终诊断为双打击淋巴瘤。

李文才教授点评:薛学敏教授提供了非常精彩的病例,FISH融合探针检测覆盖有限,可能是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另外对FISH检测时补充NGS诊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可以避免双打击淋巴瘤的漏诊。

病例6

高亚男教授,医院高亚男教授分享一例65岁男性会诊病例,形态学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细胞中等大小、母细胞样形态;免疫表型:CD20-,生发中心表型(CD10+、BCL6+);分子遗传学结果提示BCL2异常分离,C-MYC、BCL6未见异常分离,MYD88、CD79B未见病理性突变,最终诊断为CD20阴性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周庚寅教授点评:高亚男教授分享了1例非常精彩与特殊的病例,老年男性表现为小淋巴细胞样、母细胞样、B细胞来源的CD20缺失、高增殖活性,一般会想到是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或者伯基特淋巴瘤。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孟斌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对于淋巴瘤的分类、发展及诊断要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结合具体的病例探讨分析,大咖精彩点评,使得广大参会同仁受益匪浅。感谢参会的各位专家及同仁,8月30日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2)即将开始,大家敬请期待!

年8月30日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2)

开幕致辞

本次分会场由医院的周庚寅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子芬教授、ROSWELLPARKCOMPREHENSIVEHEMATOPATHOLOGY的付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医院孟斌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伊始,孟斌教授、周庚寅教授、高子芬教授以及付凯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各位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免疫、遗传学的逐渐渗透,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淋巴瘤病理诊断持续的探索、学习和交流,与时俱进对广大的病理医师意义深远。希望本次会议可以为大家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得我们的诊断水平得到提升。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主题发言

付凯教授:“Updateinmantlecelllymphoma”

本次会议的第一场报告由医院的周庚寅教授主持,由来自ROSWELLPARKCOMPREHENSIVEHEMATOPATHOLOGY的付凯教授带来“Updateinmantlecelllymphoma”的主题讲授,付凯教授首先梳理了套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并分享了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研究的项目进展。付凯教授指出,希望通过今天的讲授可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模型进展。

潘增刚教授:“NodularLymphocytePredominantHodgkinLymphoma: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

本次会议的第二场主题演讲由医院的刘翠苓教授主持,来自Yale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潘增刚教授进行“NodularLymphocytePredominantHodgkinLymphoma: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的主题讲授。潘增刚教授分别从NLPH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多样性、鉴别诊断和病例分享几个方面带领大家深入认识该疾病。潘增刚教授强调,少部分NLPHL可见明显纤维化或硬化,在复发病例中更多,与CHL非常类似,需要谨慎对待。另外,潘增刚教授通过对6个病例的讲解,详细而系统的比较了不同疾病的相似之处和鉴别要点。

王焕友教授:“CastlemanDiseaseandRelatedDisorders”

本次会议的第三场主题演讲由中医院的冯晓莉教授主持,来自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HealthSystem王焕友教授进行“CastlemanDiseaseandRelatedDisorders”主题讲授。王焕友教授系统地介绍了CD的疾病发展史和特征,并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病例做了精彩的讲解。王焕友教授强调,Castleman在诊断时,需要注意UCD与MCD的区别诊断一般需结合临床。

接下来,上半场的会议进入讨论环节,由刘翠苓教授进行主持。本场的讨论嘉宾为:医院的夏庆欣教授、重庆医科大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的李丹教授、医院的时云飞教医院的王银萍教授。各位教授表示对于三位大咖的讲解获益匪浅。付凯教授对病理结果与临床评分标准进行了结合,改进了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模型,为淋巴瘤的诊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潘增刚和王焕友教授分别结合经典的病例,系统详细梳理了NLPHL、Castleman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另外对于具体诊断过程中细节操作、鉴别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使广大线上同仁获益良多。

王哲教授:“特殊类型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研究”

本次会议的第四场主题医院王晋芬教授主持,来自医院的王哲教授进行“特殊类型淋巴瘤分子病理研究”的主题讲授。医院病理科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包括大B细胞淋巴瘤、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胃肠道大B细胞淋巴瘤和辅助类固有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进展。王哲教授通过对大B细胞淋巴瘤进一步深入分型探讨,为后续大B淋巴瘤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李小秋教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进展”

本次会议的第五场主题演讲由医院李向红教授主持,来自医院的李小秋教授进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进展”的主题讲授。李小秋教授主要就DLBCL的分子分型进展、基因异常分型进展、DHL/DEL/HGBL病理进展、DLBCL免疫检查点相关研究几方面,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本单位的具体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对DLBCL的分子诊断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和展望。

高子芬教授:“血液肿瘤的整合诊断—努力的方向”

本次会议的第六场主题演讲由医院李文才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高子芬教授进行“血液肿瘤的整合诊断—努力的方向”的主题讲授。高子芬教授提到,经过20年努力,在淋巴瘤的诊治方面,病理诊断和临床已经结合的非常好,但仍需更进一步进行诊断的整合。近几年分子病理有了很大发展,临床比较依赖分子分型指导预后和治疗效果。高子芬教授指出,病理对于大多数淋巴瘤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对免疫标记信号的判读一定要客观、严格、标准化。另外,高子芬教授强调,报告一定要给临床提出明确的建议,尽可能给出一级诊断,不要经常诊断为“不符合”“不除外”“考虑”等。同时,样本的质量直接影响诊断,需要临床和诊断人员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共同努力,获得共赢。

接下来,下半场的会议进入讨论环节,由周庚寅教授进行主持。本场的讨论嘉宾为:医院潘毅教授、医院白雪峰教授、医院郗彦凤教授和广西医院马韵教授。各位教授表示对于三位大咖的讲解获益匪浅。对于复杂病例的整合诊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李医院开展DLBCL的基础诊断做出了指导,李小秋教授指出,有条件的中心可以依托于临床研究积极开展分子诊断的检测。随后对于PD1/PD-L1以及GATA3等指标在诊断B/T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时专家表示病理医生能够充分利用临床标本,合理谨慎地评估,从而做出精准的诊断尤为重要。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周庚寅教授、高子芬教授、付凯教授以及孟斌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各位专家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精彩纷呈。会议内容涉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研究进展及整合诊断,展示了病理方面新的研究及发现、并结合典型病例对诊断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使得广大参会同仁拓展思路、深化认识、获益匪浅。

精彩回放

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1)

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病理专场(2)

责任编辑:Flora排版编辑:晓栋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彩回顾第三届天津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