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当爸当妈之后,精神特别容易紧张,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只要身体有点不对劲,我俩就随时拉响警报。
这不,前两天,我们又搞了一场乌龙,把自己吓得够呛。
事情是这样的。
芽妈给芽芽梳头的时候,摸到她耳朵后面有几个黄豆那么大的“小疙瘩”。
摸起来滑溜溜,按起来还会动,孩子却不痛不痒。
芽妈第一反应:身上长包,一定不是小事!
于是她扯大嗓门召唤我,立医院送。
看了医生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一、软软的小疙瘩是什么东东?
芽芽身上的这种小疙瘩,其实我们每个人全身都有。
但只有在表皮浅的地方(耳后、脖颈、腋窝等),它的存在感才稍微强些。
形状小,差不多黄豆、绿豆这么大吧,大一点的就蚕豆那么大。
这种小疙瘩,在皮下组织活动,摸起来并不会感觉到痛,也不会发生红肿。
一说到它的学名,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你啊!
淋巴结,我们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淋巴结大大小小贯彻全身,构成了至关重要的淋巴系统,帮助我们身体对抗疾病,是一套身体的防御系统。
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负责不同区域,各司其职。
当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侵袭”时,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就像“士兵”一样直接消灭它们。
淋巴结肿大增生,其实就是增强战斗力的准备。
淋巴结是我们人体的防御屏障,也是晴雨表。当我们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就表明我们身体有病痛了,身体内部的“战斗”已经开始了。
二、淋巴结肿大,治OR不治?
一般情况下小小的淋巴结“人畜无害”,但有些情况就需要治疗了。
正常的时候,淋巴结差不多就黄豆、花生米那么大,摸起来不痛、光滑、软软地,还会滑动,宝宝也不会什么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这种情况不需用药,无需治疗。
相反,如果淋巴结肿大、不光滑、摸起来很硬,而且位置固定不能滑动,还有粘在一起的感觉。
并且这种异常肿大不消退,或者突然间增大,又红又肿。
医院详细检查、治疗。
三、宝宝脖上淋巴结易肿大,这是啥原因?
冬天,是宝宝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
发作之后又反复感染,这个区域的“管事者”颈部淋巴结就会增生肿大。
同样的,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附近的相应部位淋巴结也会肿大。
身体感染痊愈后,淋巴结会渐渐地缩小到正常尺寸。
如果爸妈在宝宝这些部位摸到淋巴结,不用像我和芽妈这样过度紧张。大部分情况都是正常的。
淋巴结肿大还有另一个原因:淋巴结中有细菌存在。这也会导致发炎肿大,甚至化脓。
其中,严重的情况是,恶性肿瘤入侵引起宝宝的淋巴结肿大。
如果宝宝有持续发热、体重减轻、食欲不佳、精神差、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家长的警报就应该拉响了。医院诊治,避免恶化。
四、各司其职的淋巴结们,告诉我们不同部位的问题
1.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主要是腹股沟周围的器官出现问题(腹腔或生殖系统出现异常),当然还包括全身性疾病。
比如恶性淋巴瘤或肝脏,脾脏等器官出现疾病。另外,皮肤、骨骼、乳腺、神经系统、消化道等出现异常都会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腋下淋巴结肿大
胸壁,乳腺或躯干上部有炎症。
有些疾病也会引起腋下淋巴结肿大,如乳腺肿瘤、乳腺炎等。
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及时检查治疗,不要耽误病情。
3.颈部淋巴结肿大
面部、口腔、咽喉、鼻窦等部位出现问题。
这些部位发生炎症或癌肿,容易转移到颈部的淋巴结。
有的时候,胸部、食管或胃肠癌肿也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4.耳后淋巴结肿大
耳朵、腮、脸颊、腺、眼睑等部位发生炎症。
五、遇到宝宝淋巴结肿大,爸妈做好2点才不慌!
当爸爸妈妈们发现宝宝淋巴结肿大时,爸妈可以这样做。
1.观察宝宝全身情况
看一看宝宝体温有没有变化,淋巴结是不是在继续增大。
如果全身情况很好(宝宝没有发热,胃口好,体重在增加,面色正常,活泼),检查一下淋巴结(看部位、大小、能不能移动、压上去痛不痛)。
如果淋巴结肿大只在耳后、颈部、颌下,而且可以移动、压起来不痛,并且淋巴结不是很大,有增多但没有继续增大。这说明没什么大毛病,爸爸妈妈可以安心了。如果淋巴继续增大,爸妈要每天给宝宝测几次体温,看有没有出现低热的情况,全身情况(尤其是精神和胃口)有没有变化。如果体重不增加,甚至减少时,就应该就医检查了。
2.日常护理
给宝宝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注意预防感冒或其他感染,这是爸爸妈妈重点要做的。
此外,还要让宝宝多卧床休息,保证室内清洁和通风。
多给宝宝喝点温开水,当然了淋巴结肿大一般情况下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不需要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维生素缺乏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搞懂小小的淋巴结,通过它发现宝宝身体的变化,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但也别像我和芽妈一样,心态放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