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怎么破 [复制链接]

1#
白癞风怎么治疗 http://liangssw.com/shishang/4512.html

病有小儿腹痛绵绵,时常呼腹痛而常伴大便干结者。

年轻的家长医院→掏钱→检查→给个说法(自行脑补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常常给与抗生素服用,多半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多半没有用?

这就跟新冠肺炎给与抗生素治疗一样盲目。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医院给出的所谓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那些治疗也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出现出现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生物医学的机械性思维模式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就是运用生物和医学联系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它有几个特点:1.把人看成生物,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对于人的精神心理常常忽视或者无视。学习阶段人和小老鼠小猫小狗一样,临床中少有人道主义关怀2.用静态的观点观察人体,学习阶段人就是尸体,临床中静态看待健康和治疗过程。比如小时候扥邻居一根葱,永远都是贼。具体表现在对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不认同会治愈或者改变,这种认知和医疗存在的价值形成悖论。这种观念之所以难以改变还有资本和利益的因素。其他的可以参考百度有关生物医学模式。

对小儿腹痛绵绵不休,不去询问病史,或者询问病史仅仅是按照生物医学模式一贯的以医生为本或者以教科书为本的念经式询问,根本不以病人为本,自然也问不出真正的病因来。就是知道病因,按照一贯的生物医学模式坐井观天也不会承认。这就是很多这种小病成为疑难病的原因。

下面,笔者就说说这个被称为肠系膜淋巴结肥大的病--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我们认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非是腹痛的原因,腹痛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都是疾病的表现,

它的病因是饮食生冷造成的寒积症。

寒性收引,可以促使接触它的所有组织器官收缩甚至于痉挛疼痛。

疼,是风的表现。

寒的收引造成木气疏泄不利,自然就形成了风。

风善行而数变,这也是患儿时而腹痛时而又不痛的原因。

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乃是寒性收引造成的。只有通过温通的方法,才可以散寒而通脉,木气疏泄正常则大便正常,风息痛止。

用抗菌素治疗完全是捕风捉影的无效治疗。而且抗菌素治疗可能导致菌群失调,造成便秘或者腹泻。

我们知道肠道菌群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需要依赖于肠道而生存,所有破坏菌群或者破坏肠道的治疗都是不恰当的,而抗菌素治疗恰恰具备了这个特点。

笔者常用温中法治疗此种疾病。

无论是否检查属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只要符合寒邪积滞,适合温下的腹痛均可使用。

某小学女生,9岁,病腹痛绵绵已久,医院检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给与抗菌素治疗无效。舌淡胎薄,脉沉紧涩,大便干结,数日一次,小便可。

诊断为寒积,

处方:理中汤+大黄附子汤

大黄3g细辛3g制附子6g(先煎)

白术9g党参9g干姜6g甘草3g,

5剂,水煎服,忌口生冷油腻。

复诊2次以原方加减,病愈。

理中汤、大黄附子汤均为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方剂,前者见于《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治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强心。笔者常用其治疗脾肾阳虚的腹泻、腹胀,疗效明显。后者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寒积腹痛、便秘。两方相合治疗小儿腹痛绵绵不休西医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疗效明显。

年,某女5岁,大便干,腹痛。脉不足。消瘦。

诊断寒积,

处方:温脾汤加减

黄芪颗粒10g白术颗粒10g党参颗粒9g

干姜颗粒6g甘草颗粒6g白芍颗粒10g

当归颗粒10g牛膝颗粒10g麸炒枳实颗粒6g

细辛颗粒3g附片颗粒6g大黄颗粒3g

酒苁蓉颗粒10g,7剂,忌口生冷油腻,前后服药14剂,病愈。

温脾汤见于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三·心腹痛》原方主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原方尚有芒硝,如非干结羊粪,减去不用,另外患儿多数因虚损寒故饮食不香,加上景岳济川煎更为妥当。济川煎见于《景岳全书》五十一卷,治疗虚损便秘。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古人有汗吐下等八法,如今吐下(泻)疗法,人多恐惧几乎废用。由于本病主要是因为饮食生冷造成的寒积,需要下寒积。对服药后出现下泄寒积的表现常常恐惧,比如肠道蠕动排便前腹痛,大便由便秘而大便便溏,这其实是疾病痊愈向好的表现和途径,只要患儿精神状态良好,不必多虑。不认同中医这种治疗理念的可能会因为疑虑而中断治疗,也有因为不能遵医嘱忌口而便秘不改善或者出现轻微腹泻而中断者,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疗效很好。颗粒剂如非大黄芒硝等药物,泻下作用和缓,理中法治疗便秘时效果不佳,但用于治疗该病正好可以利用。

注意,小儿腹痛疾病涵盖较广,应该排除诸如肠套叠等急腹症,本文所用处方仅限于笔者所见病例,即使是同一种西医命名疾病,也并非都适合文中列举处方。

了解更多医生专家科普

                    小爱社区服务号        吸取健康新知创建健康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