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0老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么做儿童 [复制链接]

1#

现在的体检,是消除疑虑,还是增加焦虑,还真不好说。

体检科医生如果解释的不清不楚,完全不懂的体检者看着高高低低的箭头和各种检测出来的阳性阴性,开始了一轮新的“百度看病”。

比如现在体检很多会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不是感染了就代表发病?是不是感染了就要吃药?

科学,医学,都是不断的打脸和推翻的过程。

曾经医学上以为自己发现了胃病的“成因”,甚至以为是幽门螺旋杆菌导致了胃癌,所以听到幽门螺旋杆菌就穷追猛打,抗生素上线进行杀灭。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早在年,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但是学术界无人相信,认为胃液中不可能有细菌长期生存。马歇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作为志愿者,自愿喝下含有纯培养的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让自己成为研究的人体实验对象。马歇尔在接受胃镜检查一切正常后,毅然吞服下了10ml纯培养的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

马歇尔在第7天出现胃病症状。马歇尔进行了胃镜复检并取了两块组织送组织学检查和幽门螺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显示幽门螺旋杆菌粘附在上皮细胞和腺体处,或位于在粘液层的中性粒细胞之间。电镜检查亦发现在上皮细胞的腔面粘附有该细菌;第14天,马歇尔开始服用1周替硝锉。在治疗开始后24小时内,马歇尔的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长期随访表明,马歇尔的感染已被根除。这一实验表明,幽门螺旋杆菌确实可以引起急性胃炎,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这一感染,那么急性胃炎将会进展为慢性胃炎。马歇尔的人体实验首次证明了这种新发现细菌的致病性,并于年公开发表于《The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最终马歇尔和沃伦因为在幽门螺旋杆菌及其致病作用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被授予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革命!

鉴于“铁证如山”当时幽门螺旋杆菌就是过街老鼠,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

直至现在,医院还在用检查出来就表示你距离胃癌发病不远了,恐吓病人住院治疗,或者说只要此菌不除你早晚会得胃病,开出杀菌药。

这个图片不代表我认同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发现也发现,有些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很高,胃癌的发生率却并没有升高。

而那些采用了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反而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有些人甚至更容易过敏了。

医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细菌界打不死的小强---唯一可以长期生活在胃酸中而不被杀死的细菌”。

根据最新的研究,似乎又有为幽门螺旋杆菌翻案的可能,因为对于人体上万细菌来说,他只是恰巧生活在胃内而已,和胃病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不是唯一的胃病致病菌。

当然了,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确实可以致病这也是事实,但是是否感染就一定会致病呢?还要看宿主的免疫系统和菌群协调力。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的估计,全球至少有一般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对的,在看文章的你们,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去体检的话得出HP阳性的结论。

如果每个都需要治疗,那么这个市场,也太庞大了吧!

而且,一家人一个体检出了阳性,最好全家老小都要去检测甚至治疗才有意义,否则共餐下很快又可能出现反复,单独治疗其中一个没有症状的感染者是没有意义的。

活的越久,感染的几率越高,如果活到50岁,基本上八成都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所以说老人带孩子,他们大概率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

而对于儿童来说,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是在10岁内这个细菌就已经扎根在孩子的胃部生存了。也就是从小从照顾者身上就感染了这个菌。

但是是否致病,则需要看孩子的菌群协调和免疫力。

根据最新的理论,所谓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只是提示了胃肠道菌群可能存在紊乱,此时给与抗生素等治疗,反而会扰乱体内益生菌的生态平衡,药物代谢会增加肝肾负担,也容易产生耐药。

只有在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不明原因的贫血,荨麻疹同时合并了幽门螺旋杆菌时,才建议针对性的进行杀菌治疗。

而且治疗前建议胃镜取菌进行细菌培养,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采用针对性的抗生素,而非使用广谱抗生素。

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大于治疗,不过在很难实行分餐制的中餐文化下,确实有难度,所以中国也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大国。

尽量用公筷,使用碗碟消毒工具,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

特别是老人,千万不要嚼过食物以后再喂给孩子!

如果是共餐有菌群的交换,嚼过以后喂孩子,那就真的是菌群的大量输送,年龄大的人80%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可能不发病,但是对于孩子的免疫系统和菌群,未必不发病。

而已经有胃病和胃溃疡症状再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有必要进行治疗的!

至于治疗中所用常规药物其实对哺乳并无影响,这个我们下次根据具体的药物再阐述。

防失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