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冬,就进入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
慢阻肺不同于其他肺部疾病,往往恶化于无形之中,患者很难在病发初始有所察觉,所以慢阻肺一直被称为“不动声色的杀手”。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林英翔
本期编辑:高嘉悦
误区1:不重视咳嗽、咳痰等早期症状
很多慢阻肺患者初期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他们往往将这些症状归结于自己年纪大了,身体跟机器一样老化,很正常,甚至认为咳嗽、咳痰是吸烟最常见的表现。
其实,在慢阻肺早期,咳嗽、咳痰是首发症状,有些患者甚至没有症状。
咳嗽在晨起较重,之后变为早晚或整日咳嗽,但夜间不显著。
痰为少量白色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将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初为劳力时出现,之后逐渐加重,甚至休息时也有气促。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呼吸病学年会上,钟南山院士指出:“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咳嗽、咳痰,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往往肺功能已经损失50%以上,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有70%的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形。”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慢阻肺早期症状加以识别和重视,不要一再忽视轻微的咳嗽、咳痰,医院查明病因。
误区2:我已经戒烟了,不需要治疗
有研究表明,烟草烟雾中含有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吸入时可使气道上皮的纤毛遭到破坏,使其功能受损并降低局部抵抗力。
烟雾能促进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引起气管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最终有害物质会破坏肺部组织。
因此,即使患者戒烟了,部分肺功能也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肺功能一旦下降,可能就会发展为慢阻肺。
我国慢阻肺基层诊疗指南中指出,50岁以上吸烟患者,伴有咳痰喘症状,应高度警惕慢阻肺,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接受正规诊断和治疗。
误区3:慢阻肺是慢性病,没大关系
慢阻肺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进行性进展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慢”指疾病长期存在,不是指疾病危险性小、程度轻。
不完全可逆指气道阻塞(呼吸不通畅,使空气没办法自如进出肺部)一直存在,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进行性进展指症状逐渐加重,病情不断恶化。
如今,慢阻肺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
有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5.5%,且其相关死亡率最高,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
慢阻肺可引发呼吸衰竭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同时,它也是全身性疾病,有许多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肺癌等。40%~70%的肺癌患者合并慢阻肺,且3个慢阻肺患者中就有1个死于肺癌。
由此看出,慢阻肺的危害性十分大,我们要正确认识,及时诊疗。
误区4:慢阻肺治不好,那就不治了
慢阻肺虽然患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但还是可治疗的。它包括两个阶段:
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症状加重,如咳、痰、喘次数增多且剧烈,需改变原有治疗方案,如增加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剂量,使用抗生素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稳定期,此时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治疗以吸入药物为主,包括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达到扩张支气管,减轻气道炎症的作用。
很多患者觉得稳定期时,咳痰喘好多了或者没有症状了,就不再继续用药治疗。殊不知,在稳定期不坚持规律药物治疗,可能会再次出现病情的急性加重期,这就是一些患者病情反反复复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坚持长期规范用药的慢阻肺患者,其死亡率、急性加重次数和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还可显著提高运动耐力,提高睡眠质量,延缓肺功能下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随之减轻。
因此,慢阻肺治疗不仅要控制症状,关键要进行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
误区5:注射药物比吸入药物治疗见效快,疗效好
事实上,吸入药物可直达肺部,疗效更佳,且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量少,可减少身体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方便携带,患者可随时吸入。
口服或注射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量多,身体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疗效也相对较差。
误区6:慢阻肺无需再复诊
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慢医院复诊,让医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自己获得最佳治疗。
病情稳定时,建议每3个月随访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就医。
出院患者1医院进行随访,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询问、体格检查、药物使用情况、吸入技术的掌握、氧气治疗情况(吸氧和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以及重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等,同时建议患者坚持每半年或1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版权声明:本文为“母亲在行动”()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