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止是新冠,中和抗体新功效可抵抗致癌病毒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2392.html

年6月23日,来自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疫苗和传染病科、华盛顿大学儿科与免疫学系和华盛顿大学全球卫生系的科研人员在TOP期刊“CellReportsMedicine”发表重要文章。

该研究阐明抗EB单克隆抗体对可致人瘤病毒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且可与恒河猴淋巴瘤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并中和淋巴瘤病毒。

更重要的是,足够量的中和抗体可保护猕猴经口传播的淋巴瘤病毒,这为基于中和抗体保护的新型病毒疫苗设计概念提出了新思路。

背景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目前所测EB病毒抗体,主要有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潜伏膜蛋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热、疲劳可持续6个月之久,正常人预后良好,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死亡。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又称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lymphoma)。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在中非等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儿童在发病前已受到EB病毒重度感染,在伯基特淋巴瘤的活检组织中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

鼻咽癌是与EBV密切相关的一种常见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鼻咽癌的活检组织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其血清中亦含有较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的VCA-IgA或EAIgA抗体。

文献解析

首先,科研人员通过尾静脉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注入了ug的纯化单克隆抗体AMMO1,两天后,又向实验小鼠内经尾静脉注入EBVB95.8/F病毒(相当于Raji感染单位)。作为抗体对照,抗HIV-1的当克隆抗体VRC01被应用。小鼠每周采血一次,第8-9周采取安乐死。研究结果表明,攻击后6-7周,尽管所有小鼠都保留了相等比例的总人类细胞和hCD4+细胞,但来自感染对照组和VRC01组的小鼠外周血hCD19+B细胞的频率却显着下降;与未感染的对照小鼠和接受AMMO1的小鼠相比,hCD8+T细胞增加。在感染后的对照组和VRC01组的外周血中以及在攻击后4-6周接受AMMO1的13只小鼠中有2只检测到病毒血症。总之,AMMO1可以预防脾肿大,病毒血症,增加hCD8+细胞,以及在阳性对照和VRC01组中观察到的hCD19+细胞下降等现象与这个模型中大剂量EBV感染是一致。且相比于其他单克隆抗体,AMMO1展示出了更强的中和活力。

其次,研究者发现,除B细胞外,人鼻咽中存在的上皮细胞还容易受到EBV感染,且病毒剂量和感染动力学经静脉内注射和口腔传播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解决AMMO1是否还能在更具生理挑战性的环境中限制EBV感染的问题,实验人员试图评估被动注射的AMMO1是否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阻止口腔传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猕猴模型中使用了恒河猴淋巴瘤病毒。实验结果表明,AMMO1与恒河猴淋巴瘤病毒gH/gL发生交叉反应,并且这种抵抗恒河猴淋巴瘤病毒的中和活性是保留的(保守的、固定的)。

最后,科研人员将这一过程在动物体上进行独立复制(实现)。为了确定AMMO1是否可以预防口服恒河猴淋巴瘤病毒的挑战,6只婴儿恒河猴在出生后48小时内与其他饲养动物分开居住饲养。当动物约6个月大时,静脉内施用VRC01(n=2)或AMMO1(n=4)人IgG,剂量为20mg/kg。三天后,所有动物均口服1.75转化单位(transformingunits)的恒河猴淋巴瘤病毒。结果表明,在攻击后的10周内,没有动物发生血清转化或生成病毒血症。为此,实验人员加大了病毒感染的剂量。在第11周,实验者重新注射中和抗体,两天后口服病毒且将病毒剂量增加至50个转化单位。研究人员通过对血浆中中和抗体的浓度及病毒剂量测算得出,当血浆中60mg/mL的AMMO1存在时,可提供针对实验动物口服恒河猴淋巴瘤病毒的杀菌免疫力(保护力)。

总结

目前来说,EBV感染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物。疫苗是预防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国研制的基因重组疫苗正在观察中。传统的阿昔洛韦用药,仅能减少EBV从咽部排毒,但不能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且对免疫缺陷患者中的EBV淋巴瘤治疗也无效。

不难发现,在我们解析到的中和抗体相关文章中,中和抗体对于病毒入侵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力。纵览整篇文章,与常规思路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中对于经口传播的致瘤病毒的中和抗体治疗提出了一个新方法,这将为目前EBV疫苗设计策略无疑起到很好的参考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