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1、微生物定义:形态微小、数量众多、结构简单。
2、三大类微生物:
(1)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朊粒;形体最小,纳米为单位,无细胞器,无细胞核,只有一种核酸(仅为传染性蛋白粒子)。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荔(立克次体)枝(支原体)一(衣原体)裸(螺旋体)放(放线菌)就长细菌(细菌)、破伤风梭菌;只有核糖体,无核膜核仁,微米为单位,DNA和RNA可共存。支原体缺乏细胞壁。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中介体、无胆固醇。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念珠菌、隐球菌、酵母菌)、小孢子菌。有各种细胞器,胞核高度分化,有细胞核,DNA和RNA可共存。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称粘肽,肽聚糖---细胞壁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键为抗生素作用部位。保持细胞固有形态,维持渗透压。
(2)细胞膜: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繁殖),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生物合成。不含胆固醇。
(3)细胞质:质粒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核糖体为蛋白质合成场所,胞质颗粒多为贮藏的营养物质。
(4)核质:也称细菌的染色体。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2、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在医学意义:
PG和头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
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发挥抗菌作用;
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
磷霉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细胞壁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脂多糖
无
有
外膜蛋白(OMP)
无
有
3、质粒:是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有耐药性R质粒、编码性菌毛F质粒,赋予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
胞质颗粒:又称内含物,用于细菌鉴别诊断。
异染颗粒: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鉴别白喉、鼠疫、结核。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荚膜:抗吞噬作用(增强细菌侵袭力),黏附作用,鉴别细菌。
(2)鞭毛:运动器官,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细菌*力、耐药性等可通过性菌毛接合作用传递;性菌毛---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
(4)芽胞:是细菌的休眠形式,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G+菌产生,抵抗力强,耐高温。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指标。1.05kpa,.3℃,15-20分钟灭除。
炭疽芽孢杆菌芽孢---卵圆形,比菌体小,位于菌体中央
破伤风梭菌芽孢-----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顶端
肉*梭菌芽孢-------比菌体大,位于次极端
5、细菌玻片涂片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复红复染。未被脱色而呈紫色者为G+菌;经乙醇脱色,被复红染成红色的为G-菌。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
1、细菌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并向不同平面分裂而形成细菌排列方式的不同。细菌的分裂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代时。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生长迅速,典型;稳定期:细菌形态和生物学性状有所改变,如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
2、热源质:也称致热源,为细胞壁的脂多糖。大多是G-菌合成的。
3、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4、内*素由G-菌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绿色色素;大肠埃希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第四节消*与灭菌
1、消*: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2、灭菌:指杀灭所有微生物。
3、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法、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1)巴氏消*法:不使蛋白质变性。加热62℃--30分钟、71.7℃--15-30秒。
(1)高压蒸汽灭菌法:1.05kpa/cm2、.3℃、15-20min。不能杀灭朊粒。
4、紫外线消*:以波长-nm杀菌作用最强,仅适用于直射物品表面消*及对空气的消*,不能用于微生物的灭活处理。
5、噬菌体:病*,只能在活的微生物内复制繁殖,专性胞内寄生,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温和噬菌体:也称溶原性噬菌体,本身不增殖,不产生子代,不引起细菌裂解,随细菌复制而复制分配至子代细菌基因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的改变,称为溶原性转换。
6、细菌的遗传与变异:R质粒--耐药质粒,R--耐药,F质粒--致育性质粒,Vi质粒--*力质粒。质粒在细菌间的主要转移方式:接合。
第七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双歧杆菌----对人体有益,其余均无益。
1、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主要诱因----抗生素滥用,主要原因: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2、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三点:细菌的*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
细菌*力:包括侵袭力和*素,一般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作为指标。
侵袭力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细菌生物被膜等。
外*素,芽孢----无侵袭力。
有侵袭力的5种成分:外膜、脂多糖、荚膜、鞭毛、菌毛。
3、●外*素、内*素区别
(1)来源:外阳内阴:外*素主要为G+,内*素主要为G-。
(2)释放方式:外活内死:外*素生活状态下释放,内*素死亡裂解释放。
(3)化学成分:外蛋内糖:外*素为蛋白质,不稳定;内*素为脂多糖,耐热。
(4)抗原性:外*素可经甲醛处理脱*成类*素,内*素不能。*性,抗原性---外强内弱。
4、几个概念:
(1)菌血症:病原菌入血,未大量繁殖和引起严重临表。
(2)*血症:病原菌不入血,外*素入血,使机体致病。
(3)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素,引起全身中*症状。
(4)脓*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引起严重的中*症状,并通过血流扩散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胞外菌感染常导致急性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大多数致病菌。
胞内菌感染常导致慢性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兼性胞内菌有结核、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和嗜肺*团菌;专性胞内菌有立克次体、衣原体。
外*素致病的免疫特点: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和破伤风梭菌等仅在黏膜或局部寄生,*素入血而致病,不产生菌血症;鼠疫耶尔森菌可引起菌血症、脓*血症。*血症主要依靠抗*素治疗。
5、病原学检测-----细菌学诊断的金标准。
血清学诊断:取双份血清,恢复期或1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升高4倍(含4倍)时,可确认为现症感染。
血清学诊断方法:
①直接凝集试验:伤寒副伤寒--肥达反应;立克次体--外斐试验;钩体--显微凝集试验。
②补体结合试验:诊断Q热柯克斯体等。
③中和试验:诊断链球菌风湿病的抗O试验等。
④乳胶凝集试验:诊断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⑤ELISA:广泛应用与细菌、病*等。
6、人工主动免疫:指给机体注入抗原物质,使之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常用制剂:卡介苗、鼠疫减*活疫苗、百日咳灭活菌苗、伤寒灭活菌苗、白喉类*素、破伤风类*素、乙肝重组疫苗。
7、人工被动免疫:指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因子等直接注入机体,使之立刻获得免疫力。
常用制剂:抗*素、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
第九节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可产生凝固酶、杀白细胞素、溶素等。
肠*素作用机制:*素与肠道神经细胞受体作用,直接或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症状为主的食物中*---剩饭、乳制品。
血浆凝固酶---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
基础部分:脓---球;G+。
2、链球菌:无鞭毛、无芽孢、幼龄菌可有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猩红热、风湿热和急性肾炎。G+。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可引起龋齿、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肺炎链球菌主要致病因素有荚膜、溶血素、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和紫癜形成因子。
3、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菌毛、脂寡糖、IgA1蛋白酶、外膜蛋白。其中IgA1蛋白酶破坏黏膜细胞表面的特异性SIgA1,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惟一宿主。需巧克力培养基。G-。脑膜炎奈瑟菌含有自溶酶,离体或低温下很容易死亡。
第十节肠道杆菌
1、乳糖发酵试验:致病菌---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分解乳糖。
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病原体为EHECO:H7血清型引起的反复出血性腹泻和严重腹痛为特征的急性出血性结肠炎,大量血样便。
3、大肠菌群数:每升水≤3个,每ml瓶装汽水或果汁≤5个。
年旧标准(GB-85):每毫升饮用水、饮料中细菌总数不超过个。
4、志贺菌属也称痢疾杆菌,粘液脓血便,使用抗生素之前采样。
5、沙门菌属:无症状带菌者的细菌潴留在胆囊中。
肥达试验:菌体抗原即O抗原,稳定,抗体属于IgM,出现较早,持续约半年,消退后不易出现;鞭毛抗原即H抗原,抗体属于IgG,出现较晚,持续数年,消退后易出现。
O、H凝集效价:均高提示肠热症可能性大;O高H不高提示感染早期;O不高H高提示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第十一节弧菌属
1、霍乱弧菌:无芽孢、无荚膜,其他全有。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其他弧菌则不能。G-。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需碱性蛋白胨培养基。取病人米泔水样便做悬滴观察见细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直接涂片见鱼群状排列。
2、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在含有35g/LNaCl培养基上最易生长,无盐则不能生长,故称耐盐细菌。
第十二节厌氧性杆菌
1、破伤风杆菌:呈鼓椎状,G+,无荚膜,严格厌氧,痉挛*素: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中间神经元),导致肌肉强直收缩,出现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特殊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