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袭港
(图)
清楚记得十多年前香港人哈日成迷,那时还是*毛丫头的我,跟一班同学嘻嘻哈哈的话题,离不开当红的日本明星,放假要不走到旺角购买最新的日本杂志,要不躲在家里看日剧,买衫要选日系潮牌,那个年代,谁人不想去日本朝圣?
十年人事几翻新,现在日本仍是一个叫人向往的地方,不过论受小粉丝追捧的程度,近年已被韩国赶上。三个月前我到一家卖韩国小食的店采访,看见四五位约20岁的年轻女客,我问她们如何得知这家新开的店子,为何店子位于偏远的小巷内也来光顾,她们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追韩国明星,上见有家新的韩国小食店,便来一试。”原来,对于小粉丝来说,吃一口地道的韩国小食,竟可拉近她们跟偶像的距离。这逻辑我不认同,但正因为有这班哈韩族,令各形各式的韩国食店得以在香港百花齐放,实在是我们这班爱吃鬼的福气。
在这股韩国潮流未侵袭香港之前,本地吃韩式食物的地方不多,大部分是不正宗又重味精的任食韩烧,想找到似模似样的店,只得去有“韩国街”之称的金巴利街,那里是居港韩国人的集中地,他们做自己的家乡菜有诚意,唯独是价钱叫人却步,一顿韩式烧烤每人动辄四五百元,普罗大众只能偶尔吃一餐。这两年韩流袭港,形势180度转变,从此我们吃韩国菜只懂韩式烧烤、泡菜及辛辣面,现在有粉丝卷、饭团、古法焖鸡、凉拌粉丝、水冷面甚至韩式豆奶果汁也有,原来韩国美食世界无限大,过往我们认识的实在只是皮毛。
韩国菜要做到正宗风味,一定要韩国人才做得到,他们用的辣椒酱有数十种不同配方,炒年糕用的、腌泡菜用的、串烧用的,各有丝毫差异,如非有韩国血统,实在难以拿捏得准确。好些爱吃又懂得煮的韩国人,便趁这时机开餐厅,今年初在上环开业的韩味,就是由一个韩国家庭主理,开店是年轻儿子金洛永的主意,因为他对香港很多韩国餐厅都用味精看不过眼,于是力邀妈妈出手,炮制无味精的韩国菜。妈妈几代都是厨艺高手,还懂得做安东炖鸡,这菜式在韩国有百多年历史,即使在当地懂得做此菜式的人也不多,金洛永妈妈在香港店里加入这炖鸡,现为香港唯一一家有供应的店子。足足两只鲜鸡加浓酱去,再将酱汁连同鸡肉、薯仔淋在粉皮上,味道浓郁。这店还有地道的辣海鲜汤面拼炸酱面,这两款面是韩国人经常吃的口味,由于都好得人欢心,韩国人每次order都举棋不定,于是出现双拼,现在是韩国街头食店必有的双拼面。
韩味是餐厅形式,如果肚子不太饿,不如帮衬小食店。走一转旺角尖沙咀,不乏韩式小食店,位于旺角的泡菜妈妈也是刚在今年初开业,店子小得只可容纳两个人,泡菜由韩国人李庚娥每日制作,她本身在上售卖,见反应好决定开店,店内有腌椰菜、青瓜、萝卜等泡菜,也有香喷喷的泡菜煎饼、炒粉丝及炒年糕,卖的款式不多,但吸引不少路过的途人光顾。不吃辣吗?尖沙咀的北口小食店有更多选择,虽是卖小食,但也有十多个座位,选择更有近二十款,部分是香港少见的款式,好像紫菜粉丝卷,用紫菜包好粉丝之后,再蘸粉浆用天妇罗的做法炸一炸,香口惹味。但此店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些小食,反而是最朴实的饭团,原来韩国人吃面时喜欢佐以一份饭团,一般韩国餐厅嫌它无钱赚甚少供应,但北口也用心去做,白饭要混入白醋、芝麻、紫菜碎等,那白醋是店家用昆布浸泡过的,渗透点点鲜香味。
加入这股韩流的,不只餐厅及小食店,还有大型超级市场,到city’
super或Great走一转,可找到新奇的韩国包装食品或零食,上月我就到Great的韩国美食节,买了一款花梨味的蜜糖,每朝冲一杯饮用,十分滋润。
efu-page
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