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马强
▲来源:网络截图
单季营收仅元?!科创板上市公司首药控股最新披露的一季报“成绩”,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围观”和热议。有网友戏言“慕名而来”“笑死了”,更有网友放“豪言”:“我一个月工资是上市公司一季度收入的20倍!”
玩笑归玩笑,但尴尬的现实也是现实。分析人士指出,创新药研发上市公司正面临着资本宠幸不再、业绩与资金等多重压力,能否从中突围,是诸多创新药研发上市公司都将面临的共同课题。
▍首季营收仅元,同比减少99.98%!
4月27日,首药控股()发布了公司上市后的首份一季报。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只有.96元,同比减少99.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万元。
▲截图来源:首药控股一季报
对于公司单季度仅仅元的营收,公司在一季报中解释说:报告期内公司的药品合作开发收入尚未到结算期,本期未确认药品合作开发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万元。
▲截图来源:首药控股一季报
一季报还显示,去年一季度,首药控股的营收为万元,净利润亏损.64万元。去年第二、三、四季度,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亏损.66万元、.3万元、.53万元。对比显示,公司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额(.23万元)有所扩大。
公司同日发布的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长85.6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55.70%;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85.0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4亿元,上年同期为-.37万元。
年报显示,经过多年努力,首药控股已在抗肿瘤创新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主要的几个高发癌种上均有品种布局,如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并且在肺癌精准靶向治疗领域,靶点覆盖广泛。
记者在东方财富网首药控股股吧留意到,网友对公司这个元的营收“业绩”,也有不少莫名的“喜感”和调侃:慕名而来……、笑了一下午……拣可乐瓶都不止呢……怎么上市的……
▲截图来源:首药控股股吧网友留言
▍公司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上市首日即破发
公开资料显示,首药控股成立于年4月19日,是一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小分子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涵盖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肝细胞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点肿瘤适应症以及II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领域。目前已有2个新药进入临床III期、2个新药进入临床II期、10个新药进入临床I期。
年3月23日,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每股发行价为39.9元,募集资金总额为14.83亿元。上市首日公司股价即破发,当日报32.11元/股,跌19.52%。
值得注意的是,首药控股本不是凭借业绩条件上市的,适用的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截至4月28日收盘,首药控股报17.97元/股,跌3.65%,总市值26.72亿元。这与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要求的“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出现了不小的差距。
▲截图来源:首药控股日K线图
▍成绩单“惨淡”事出有因,公司此前已经有“预警”
公开资料还显示,首药控股交出这样上述成绩单的事出有因。此前,公司曾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公司目前尚无产品上市、未产生药品销售收入,且预计产品是否可以上市、何时上市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无法产生产品销售收入。”在上市公告书中,公司也有这样的表示:结合实际经营情况,预计公司1月~3月实现营业收入0万元至万元,主要受合作开发药品研发进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预计公司1月~3月仍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为-万元至-万元。
▍实控人李文军夫妇等股东将延长锁定期
首药控股今日还发布了关于相关股东延长股份锁定期的公告。
根据公告,李文军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张静女士作为李文军的配偶,系李文军的一致行动人,此前均出具如下承诺: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发行人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发行价格,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发行价格,本人持有发行人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6个月。
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股票价格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价格39.90元/股,已经触发上述承诺的履行条件。依照股份锁定期安排及相关承诺,上述承诺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在原锁定期基础上自动延长6个月。
▍创新药个股投资有门槛,建议选择强研发、变现能力较佳公司
从行业角度看,创新药行业向来有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前几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资本推动下,国内创新药研发迎来大风口,赛道资本蜂拥。但此一时彼一时,因部分本土创新药的大幅降价,使得外界对国内创新药行业的预期发生变化。曾经的“香饽饽”突然成了“烫手山芋”,不少投资者和机构对创新药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产生了质疑,认为持续烧钱投入研发、然后通过药品上市或对外授权方式产生大幅收入的模式难以持续。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创新药企很多是靠资本投出来的,本身非常依赖融资性现金流,同时成功率也比较低,而且,不少资本对风险较为敏感,一旦在后期销售上无法完成指标,很可能会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反映在二级市场上,自年起,创新药个股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分析人士表示,从专业程度上来说,创新药行业本身有不小的门槛,需要投资者格外谨慎。创新药研发上市公司如今正面临着资本宠幸不再、业绩与资金等多重压力,能否从中突围,是每个此类公司都将面临的共同课题。建议选择投资标的时不以短期营收或者概念为标杆,那些真正具备强研发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商业化变现能力的企业,可能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
审读:喻方华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