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李青大夫肾病科普收录于话题#我的文章#糖尿病24#恶性肿瘤1#癌症1
恶性肿瘤,糖尿病的另一个“慢性并发症”
医院李青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前者包括心梗、脑梗、脑出血、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后者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缩短生命,而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降低生命质量。
大家可能不知道,糖尿病还有一个“慢性并发症”,叫恶性肿瘤,既缩短生命,又降低生命质量。
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学会联合发表的《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差及死亡风险高。糖尿病发生癌症相对风险最高者是肝癌、胰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接近2.0倍或更高);略低的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1.2~1.5倍)。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中唯一发生风险降低的癌症是前列腺癌。
而一项来自中国对50余万人平均随访7.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会增加癌症风险,特别是肝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可高达28.3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各年龄段最高的1.16%发病率。
还有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癌症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普遍。最常见的就是结肠癌,糖尿病人的结肠癌发病率约为50%;其次是胰腺癌。
糖尿病可显著增加癌症死亡率,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比没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5年死亡率明显增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对上海医联数据库中、年7月至年12月确诊的例无癌症病史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至年12月结束。
研究共发现例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与一般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患癌风险增高34%,女性患者患癌风险增高62%。
男性中,风险最高的为前列腺癌,糖尿病导致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高出86%,这与美国的观察数据截然不同。
糖尿病还可能使男性患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淋巴瘤、肾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风险升高。研究还发现,患食管癌的风险显著较低。
在女性中,风险最高的为鼻咽癌,糖尿病导致患鼻咽癌的风险高出2倍以上。
糖尿病还可能导致女性患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淋巴瘤、子宫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的风险升高。相比之下,患胆囊癌的风险显著较低。
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牵头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各个癌种的主要致癌风险有23种,其中就包括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如此之高,是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呢?
目前众说不一,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与高血糖本身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1、高血糖
先有糖尿病,后发现恶性肿瘤。葡萄糖是肿瘤细胞的惟一能量来源,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营养基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长期的血糖增高可能导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加,通过糖酵解的增强,充分代偿呼吸酶系统的损伤,从而使正常细胞就变为肿瘤细胞。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位于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反馈性促使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才能发挥作用,最后导致胰腺耗竭。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特征。胰岛素促进细胞的代谢和生长,并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过量的胰岛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肠道细胞增殖,最终诱发肿瘤。
不过,机制也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澳大利亚有一个全国性的糖尿病服务计划系统,该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患者注册系统。一项对该系统年和年间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的标准化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这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标准化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同龄非糖尿病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认为高胰岛素致癌的理论受到质疑。
也许胰岛素抵抗致癌还有其他途径。
3、肥胖
肥胖也许是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共同土壤。
众所周知,肥胖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更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95%的糖尿病是由肥胖引起的。
而国外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增加,子宫内膜癌、胆囊癌、肾癌、肝癌、宫颈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白血病、卵巢癌和绝经后乳腺癌这10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总而言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复杂,既有共同的发病“土壤”,又有多种的生物学联系。所以,清除二者共同的危险“土壤”,“剪断”二者的生物学联系,及时控制糖尿病,早期筛查肿瘤指标,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1、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体重控制、戒烟限酒,可减少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和结局。
2、干预二者之间的生物学联系: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应尽量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如减重、运动等;药物治疗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已有早期证据提示,二甲双胍与较低的癌症风险有关。
3、癌症指标早筛查:40岁以上人群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对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彩超CT、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外,还要检查肿瘤标志物,针对癌症进行筛查。
总而言之,对糖尿病尽早干预,尽早将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最有效的措施。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恶性肿瘤,糖尿病的另一个“慢性并发症”》